2021年09月22日

以发票电子化为突破口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的电子发票,为实现票种集成、数据分析运用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了突破途径。

●依托发票电子化改革,加强发票领用、开具、抵扣、出口退税等全链条风险管理,在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格局上寻求突破。

●加强部门协作,推动发票入账报销电子化。要继续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宣传引导,建立全国统一的财政电子票据数据接口和信息共享机制。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总体要求明确指出,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要以发票电子化改革为突破口,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提出到2025年基本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

2015年,我国对增值税普通发票开展电子化试点改革。从2020年起,在新办纳税人中推进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但从实质上看,目前电子化发票的管理和服务手段与纸质发票基本相同。笔者认为,落实《意见》的决策部署,发挥发票电子化的突破作用,需要在电子发票的设计理念、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上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在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和智慧税务的突破,有效推动税收征管改革持续深化。

减流程优服务,实现便捷性

发票既是经济往来的重要商事凭证,也是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的重要基础和抓手。近年来,随着我国税收征管方式的不断变革以及电子发票的推广,发票便利化程度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纳税人期待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发票管理还存在着事前环节审批较多、领用环节较长、开票操作烦琐、需用特定设备开具等问题。将《意见》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在发票管理上减流程优服务,在发票申请、开具、使用等环节有所突破。

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的电子发票,为实现票种集成、数据分析运用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了突破途径。一是集成发票种类,不再区分发票种类类型,改变发票票种繁杂状况,最终统一为“电子发票”,改变当前数据信息“碎片化”状况,聚合发票全要素信息,增加大数据算法,使发票数据“活”起来,做到“无票胜有票”。二是强化大数据分析运用,发票电子化后,纳税人的数据信息更加集中,依托动态“信用+风险”体系,可以减少申领的前置环节,如取消发票最高限额审批和发票份数审批。三是创新管理方式,依托税收大数据为纳税人赋予合理的发票开具额度,可实现对纳税人开票限额智能化管理,由系统自动对纳税人的开票限额动态调整,进一步减少纳税人的办税时间,降低发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强监管防风险,提升精准性

发票管理既是增值税管理的重点,也是增值税管理的难点,在“凭票抵扣”的模式下,发票虚开是世界增值税管理的普遍难题。部分违法纳税人暴力虚开或骗取出口退税,致使国家税款严重流失。

依托发票电子化改革,加强发票领用、开具、抵扣、出口退税等全链条风险管理,在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格局上寻求突破。聚合发票大数据信息,利用人脸识别、图像存储、位置定位技术,即时验证、记录开票的状态信息,解决“谁在虚开”“在哪虚开”“为谁虚开”问题,刻画纳税人的基本情况、经济活动、纳税行为全息立体画像,实现纳税人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等级动态评价,为管控发票风险提供基础支撑保障,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性。打造以发票电子数据为核心,智能化的风险等级动态评价机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可视化的开票行为及时监控;以风险预警为重点,实现实时预警、同步处置,从事后的问题管理向事中的风险应对、事前的风险预测转变,变革管理手段、加快反应时效,让打击虚开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更加精准,切实提升税务监管能力。

强合作促共治,推进协同性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推动发票入账报销电子化。近年来,我国先后修订和出台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的通知》,制约电子发票入账报销在法律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由于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不高,企业电子报销流程滞后,财务软件收费较高等原因,限制了发票入账电子化的发展。《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信息化,通过电子发票与财政支付、金融支付和各类单位财务核算系统、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衔接,加快推进电子发票无纸化报销、入账、归档、存储。

实现电子化入账报销需思近虑远。近期要继续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明确电子发票的法律效力,为电子发票入账报销提供支撑,主动引导一些财务电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开展发票无纸化报销、入账、归档、存储工作,为整体推进提供样本。远期上要进一步规范财务软件及入账功能,公开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财政电子票据数据接口和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全社会对发票电子化的接受程度。

二是强化数据运用,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发票电子化改革后,可以全量采集增值税发票信息,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系统的发票数据进行集中,聚合的交易信息将更加标准和丰富,反映经济活动的领域更加全面,利用发票数据开展税收经济分析,完全能够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税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关资讯

返回列表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