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21日

蛛丝马迹现疑点 纳税评估锁对象

  一、疑云初生

  200925,春节后的纳税一个申报日。某设备有限公司办税人员女士象以往一样来到了办税服务大厅纳税人自助窗口办理纳税申报手续,辖区税收管理员刘某热情接待了她。

  女士乐呵呵地对王军说:“刘会计,麻烦你一下,帮我快点审核一下申报表,老板还要急着要我去劳动局招工会上发宣传单呢!”

  “什么宣传单?”王军感兴趣地问。

  “喏,就是这个。”女士从包中厚厚的一叠彩色纸中抽出一份递给王军,原来是公司的一份招工简章。

  “利害啊,企业又要扩大生产了,这太好啦!”王军说,可他心理直犯嘀咕,上个月走访该公司时,公司老总还说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职工人数饱和,要裁减人员,怎么这么快就又……

  该公司为一家私营企业,成立于200111月,2002年元月份正式开始从事生产经营,经营地址为县经济开发区,经营范围为电站设备配件、中低压阀门、环保设备配件加工和销售,企业会计制度较为健全,财务核算基本规范。该公司自2002年从事生产经营以来,经营规模快速扩张,销售收入连续多年大幅增长,纳税申报一直十分积极、守时,纳税申报表数据填写一直很规范。

  因此,虽然心存疑惑,王军还是对申报表熟练而又迅速进行了审核,在网上申报自助区协助女士完成了企业电子申报流程。看着女士匆匆离去的身影,王军心中不由地升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陷入了沉思……

  二、评估分析

  带着疑问,王军走进办公室,通过纳税评估软件,分析该公司的网上申报电子信息。发现该公司2008年度实现销售收入2010.30万元,会计利润74.95万元,年平均职工近150人,人均年工资1.18万元,工资占销售收入的8.84%。可企业老总上次说经济效益不好,要大幅裁减人员,怎么时隔不久就广发宣传、高薪招聘30名技术工人呢?更何况2月份通常不是工业企业的产销旺季。

  王军又查阅了公司2006年度销售利润率,竟只有3.73%!与县局确定的税负监控线10%相比明显偏低,这一发现让王军吃惊不小,赶紧将此情况向分局领导作了汇报,公司由此被确定为重点纳税评估对象。

  经初步分析,评估人员认为该公司存在虚假纳税申报的嫌疑。因此,评估人员进一步查询了该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该公司近三年的申报资料、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对比分析,发现了该公司2008年度纳税申报存在下列疑点:

  一是2008年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房屋余值为0元,但在建工程年初余额为85.33万元,期末余额为198.79万元,征管系统查询该公司房产税、土地使用税2008年全年为零申报。是否存在在建工程长期挂账,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少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现象呢?

  二是该公司近几年一直处于扩张期,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评估人员查询资金来源情况,申报资料显示公司短期借款年末余额仅为55万元,而其它应付款年末余额竟达373.41万元。如此巨大其它应付款余额从何而来?评估人员推测企业可能存在向社会集资的行为,如果存在向社会集资行为,应支付利息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可是公司2008年个人所得税全年为零申报,评估人员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三是针对2008年公司销售利润率偏低的情况,评估人员查阅了该公司三年来的损益表。公司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2010.3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1721.08万元、销售成本率为85.61%,与全县同行业平均值70%相比,高15个百分点左右,与公司200678.15%200577.82%相差也比较大;公司账面利润仅为74.95万元,销售利润率仅为3.73%,严重偏离全县阀门行业平均利润率10%,同时与公司200611.28%200712.00%的销售利润率相比变化太大。于是评估人员进一步分析该公司2008年度分月报表。12月份财务报表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为215.35万元,主营业务成本竟然高达253.64万元,销售成本率高达117.78%,收入与成本严重不配比。该公司是否存在以多列支出或少列收入等手段,少申报企业所得税的现象呢?

  三、约谈核实

  针对存在的疑点,评估人员于200931向该公司发出了《纳税评估询问核实通知书》,要求该公司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于36日前到分局做出解释说明。

  200933,该公司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如约而至。针对评估人员提问,公司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做出如下陈述:

  一是房产税收申报问题。公司还处于创业初期,年初85.33万元在建工程余额是需要安装的机器设备价款,当年度的确实施了近200万元的建设工程项目,但尚未完工结算,生产经营用房一直是采取租赁方式,无需申报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二是资金筹集问题。产品销售对象多为外资企业,货款回笼期不超过3个月,资金回笼比较及时,故流动资金相对较为充裕,无需社会集资,其它应付款余额主要为公司股东的本人投入资本,不需支付利息,不存在少代扣个人所得税现象。

  三是利润率较低的问题。主要与公司产品特点及供货单位有关,公司主要产品为电站设备配件,原材料为高密度钢材和铜材等,销售对象多数为外资企业,产品质量要求很高。2008年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而同行业竞争激烈,产品销售价格却无法上调,故产品成本占的比例较高。2008年销售利润率之所以只有3.73%,主要是这方面问题,同时部分产品为平价销售未产生利润。20088年度12月份收入与成本不配比、销售成本率畸高,主要是因为部分原材料发票未到账,会计核算差错未预提材料成本,未及时结转成本。发现这种情况后,组织人员对公司全年成本结转情况进行核实,补充结转以前月份少结转的成本近100万元。

  四是扩张招工问题。公司解释说原先工人数的确饱和,但有近半数是学徒工,不能满足公司生产工艺要求,目前逐步被公司清退,急需向社会招聘30名熟练的生产技术工人。

  对于纳税人上述约谈说明,评估人员研究分析后认为,虽然有些解释可能属实,但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不能完全消除所产生的全部疑点。于是评估人员向分局领导汇报,建议对该公司实施实地核查,并获得批准。

  四、实地核查

  2009315,评估人员到该公司翻阅了2008年度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涉税资料,对发现的疑点逐一进行评估核实,具体核实情况如下:

  1、利润率偏低核实

  经对2008年销售收入明细账核实,2010万元中有720万元是外购销售,其它为自产和委托加工产品对外销售,外购销售只有少部分为平价销售,大部分还是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平均毛利率有6.43%.市场上原材料采购价格虽有一定上涨,但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同样也有一定的增长,并不是公司解释的“同行业竞争激烈,产品销售价格无法上调”。2008年度12月份收入与成本配比不正常,销售成本率高达117.78%,通过翻阅了12份会计凭证,对12月份成本结转情况进行了核实,发现1226购进的一笔铜材95.36万元当月直接结转产品销售成本,但当月未发生销售原材料。同时,评估人员经核实企业以前月份成本结转较为正常,并不存在解释的成本结转不实、少结转销售成本的问题。

  对于评估人员的核实疑问,该公司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经过评估人员向该公司负责人宣传了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和少申报缴纳税款的后果,以及耐心询问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该公司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终于承认:由于接近春节,工人放假要发放工资,年末欠职工工资有44.34万元,加上公司才搞基建,春节按合同规定要支付工程款,还需投入上百万元的现金,货币资金相对比较紧张,而公司年末账面上仅只有30多万元。在老板强烈要求下,财务负责人为了减少会计利润,达到少预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将12月份月底购进的原材料95.36万元全部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冲减了利润,2007年元月份办理纳税申报时也少预缴了企业所得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认为公司主观并不是想少缴企业所得税,只是想在元月份申报时少预缴企业所得税,等过了春节,办理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还会将多结转的销售成本冲回,并打算在4月底前将少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全部申报解缴入库。

  2、房产、土地等固定税源核实

  对于纳税人说明的厂房租用和在建工程结转问题,评估人员也分别进行了核实,发现该公司在账上确实列支7.2万元房租费。房屋出租单位为开发区人民政府,开发区人民政府已对出租的房产办理了相关申报缴纳手续,并向公司开具房屋租赁发票。对公司有198.79万元在建工程未结转固定资产问题,通过核查发现200712月在县经济开发区征用了10亩工业用地(非耕地)用于生产经营,计支付土地价款85.33万元,不是公司解释的在建工程中核算的设备价款,200810月正式开工建设新厂房,累计已支付建筑款项110多万元,目前还未竣工结算,房产税无需申报,但未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

  经评估人员询问核实,主要是公司办税人员对土地使用税税收政策不是十分了解,认为新征用的工业用地还未正式使用,不应该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所以未向税务机关办理土地使用税纳税申报手续,从而造成2008年度少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0.67万元。

  3、其他应付款余额构成核实

  针对其它应付款年末余额较大,有373.41万元这个情况,评估人员实地查阅了其他应付款明细账,发现其中220万元为公司四位合伙人增加的投资额,但未到工商部门办理增资手续,其他150多万元为个人借资,这也证实了评估人员当初的推测。因此评估人员进一步查阅了社会借资款的原始凭证,发现公司先后向社会借资20多笔总额150多万元,收款收据注明“年息10%,利息半年一结”,部分借资早过结息期,可全年竟未发生一笔利息支出。

  财务人员无奈之下,道出事情原委:由于银行信贷资门槛较高,公司急需资金,主要通过向个人集资方式实现。为调动个人借资积极性,公司将当年发放个人集资利息9.8万元通过编造假工资表的形式发放,以少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对外宣称还未支付借款利息。

  鉴于上述存在的工资方面问题,以及评估人员对公司“有半数工人是学徒工”的说法一直将信将疑,评估人员决定乘热打铁、乘胜追击,对企业用工及工资发放情况进行进一步核实,为此要求公司提供2008年度部门考勤记录,与公司工资发放情况核对。财务人员惶恐不堪,交待了公司2008年将其未在公司上班的近20位公司负责人的亲戚,通过造假工资表虚列生产人员工资的方法多发放工资25.32万元的情况;同时将4名外单位业务员近20万元的业务费、3位高级技工15万元的工资均以虚增人数、编造假工资表的形式发放,使其达不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由于采用虚增人数、编造假工资表的手法,使得报表中年平均职工近150人,事实上企业职工只有105人左右,而学徒工也只有20多名,占全部职工人数的20%左右,其它均为虚增的“学徒工”。相对于公司生产实际情形,企业急需要招收熟练工人。这也正是企业老总口中所说“职工饱和”与现实中的“高薪招工”自相矛盾的症结所在。

  由此公司少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逃避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问题终于浮出水面。

  五、评定处理

  根据评估分析、实地核查的情况,该公司2008年度共计少代扣个人所得税7.85万元、少申报土地使用税0.67万元。通过多结转原材料方式多列支成本95.36万元,通过虚支工资方式多列支成本25.32万元,少预缴企业所得税39.82万元。

  鉴于该公司态度诚恳,前几年均能按时申报缴纳相关税费,未发现有税收违法行为,属于初犯,且补申报纳缴税款及滞纳金态度积极,加之企业所得税还处于汇算清缴期,该公司在评估时也未办理企业所得税申报手续,报经分局领导批准,评估人员对该公司做出了“差异符合性结论”,于2009320向该公司下达了《纳税评估建议书》,建议该公司补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0.67万元、企业所得税39.82万元、补扣缴个人所得税7.85万元,合计48.34万元。该公司接到《纳税评估建议书》后,于322向分局补申报缴纳了所有评估税款,并按规定缴纳了滞纳金。

  六、管理建议

  1、税收管理员应广泛了解企业信息,同时还应将日常工作中所掌握的信息与税收管理结合起来,通过蛛丝马迹发现疑点,确定纳税评估对象,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

  2、税务管理员平时应加强日常纳税人各类涉税信息的采集,多辅导、多帮助和多指点纳税人,使纳税人能够了解新的税收政策,辅导纳税人进行正确的财务核算,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及时纠正纳税差错。

  3、税务机关要经常性地开展税收调研,及时掌握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开展行业纳税评估,建立行业最低税负监控线,以提升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 

相关资讯

返回列表

会员登录